航母上最无聊的岗位是啥?你可能会觉得,在山东舰这么个庞然大物上,成天跟垃圾打交道、守着机器听轰鸣、或者刷盘子洗衣服的活儿,准没啥意思。可事实真是这样吗?山东舰上,每个人都在为这艘“海上巨兽”默默出力,垃圾焚烧工小何、机电舱兵小徐,还有忙活一日三餐的后勤团队,他们的故事告诉你:再不起眼的岗位,也能托起航母的荣光。
小何的岗位,听着就够“冷门”——烧垃圾。每天晚上,他得在焚烧炉前守上8个钟头,周围热得像蒸笼,空气里满是机器的嗡嗡声。垃圾焚烧可不是随便点把火就行,炉子得保持800到1000度高温,温度高了低了都不成。小何得眼疾手快,盯着仪表盘,稍微走神,设备可能出故障,严重的还能引发火灾。听《解放军报》说,山东舰的垃圾处理系统先进得跟个小型工厂似的,全程得确保烧出来的东西没毒无害。小何刚干这活儿时,觉得特枯燥,天天跟垃圾较劲,哪有啥成就感?可时间长了,他发现自己这岗位是航母的“环保卫士”,没他盯着,舰上几千人的生活垃圾就没地儿去。每次看到炉子里纸屑烧得干干净净,他心里那股自豪感,甭提多带劲了。
说到枯燥,机电舱的活儿也不遑多让。小徐就是机电舱的兵,成天守在航母的“心脏”里头。机电舱啥样?高温,高噪,机器轰隆隆响个不停,耳朵里跟塞了架直升机似的。据《中国海军》报道,山东舰的动力系统靠多台燃气轮机撑着,这些大家伙24小时不能停,停了航母就得“趴窝”。小徐的工作是盯着设备参数,检查管道,排查故障,稍有差池,航母可能直接失去动力。别看这活儿听着简单,干起来可费脑子。小徐得会看各种仪表,懂电路,遇到问题还得临场反应。他刚来时,连设备说明书都看懵,后来硬是啃下来,学会了好几个值更岗位,还拿了个“四有”优秀士兵的称号。枯燥?确实枯燥。可小徐说,每次想到自己的活儿直接关系到航母能不能劈波斩浪,他就觉得值了。
从机电舱出来,咱们再说说舰上的“大后方”——饮食和后勤团队。山东舰上,几千人吃饭可不是小事,每天得处理10到12吨食物,光是想想就头大。听《人民海军》说,舰上实行“七顿制”,因为三班倒的作息,啥时候都有人得吃饭。炊事班的厨师们得在海上颠簸的厨房里忙活,刀工、火候一点不能马虎。不仅得保证饭菜营养,还得口味多样,少数民族的清真餐、节日里的特色菜,一个都不能少。忙完厨房,还有后勤服务班,洗衣、打扫、超市收银,样样得干。别以为这些活儿没技术含量,舰务部门的人还得练战时救援,学急救、搬担架,随时能变身医疗辅助兵。
央视《军事报道》里提过,山东舰的后勤人员个个“一专多能”,平时干杂活,战时救人命。官兵们吃着热乎饭,穿着干净衣服,心里那股暖意,全是这些“琐碎”岗位给的。
这些岗位,听着是不是有点“鸡肋”?可山东舰上,没一个岗位是多余的。舰上有个说法,叫“一专多能”,意思是每个人都得会点“十八般武艺”。吴娇娇原来是个话务兵,后来愣是练成了甲板引导员,站在风口浪尖指挥飞机起降。薛金龙更牛,从炊事兵干到塔台指挥员,成了舰上的“调度大脑”。
《环球时报》报道过,山东舰有套人才培养体系,鼓励官兵跨岗位学习,技能考核、荣誉激励,一个不少。小徐不就是靠这个,从新兵蛋子成长为技术能手?这种体系不光让每个人都能发光发热,还保证航母随时能顶住压力。万一人员短缺,随时有人能顶上,航母照样转得顺溜。
说到底,山东舰上这些岗位,哪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?小何烧垃圾,守的是环保和安全;小徐盯机器,护的是航母的命脉;后勤团队忙琐碎,稳的是全舰的士气。每个岗位都像螺丝钉,缺了谁,航母这台大机器都转不顺。
所以,甭管你干啥活儿,责任心在哪儿,价值就在哪儿。只要心怀使命,再平凡的岗位也能托起航母的荣光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