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球场的光影:蜕变瞬间的具象呈现
2025 年 6 月 29 日,下午三点的杭州奥体中心网球场,玻璃穹顶折射出独属于夏日的光斑,仿佛给整个场地铺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。贾玲身着白色速干短袖,袖口处因汗水浸湿而形成深色的月牙形痕迹,这是她运动的勋章。只见她手持球拍,动作利落地挑起地上的网球,一旁的汪顺眼中闪过一丝意外。汪顺,这位奥运冠军,浅色运动服上那鲜明的国旗标志格外夺目。两人握拳加油的瞬间,被摄影师精准捕捉,在合影中,贾玲手臂上清晰的肱二头肌线条,与三年前在综艺里那个裹着宽松卫衣的形象判若两人,仿佛是两个不同时空的剪影。
当摄影师按下快门,拍摄到第三张照片时,贾玲正弯腰捡球,后腰处露出的运动背心恰到好处地勾勒出紧致的腰线。这个细微之处,在之后的微博上引发了热烈的讨论。有细心的粉丝翻出 2022 年她参加《王牌对王牌》时的画面,那时的她,仅仅是蹲身捡道具,就会让观众担心服装是否会崩线,强烈的对比让人感叹时光与努力带来的巨大改变。此刻,在网球场上的贾玲,跑动时马尾辫甩出的弧度充满了弹性,每一次球拍击打网球,那清脆的声响如同敲在空心木头上,在空旷的场地里回荡。汪顺在配文中毫不吝啬自己的夸赞:“原以为是跨界体验,没想到是专业级对抗。” 配图里的贾玲,正完成一个漂亮的反手截击,脚尖踮起的角度精准地显示出她对核心力量的出色控制。
展开剩余89%场边的休息区,折叠桌上摆放着两人的运动水壶和餐盒。贾玲的餐盒里,是精心切好的鸡胸肉、水煮西兰花和藜麦,这些简单而健康的食物,是她漫长减肥路上的忠实伙伴。旁边还压着一张营养师手写的食谱,上面清楚地标注着 “训练后 30 分钟需补充 20g 蛋白质”,每一个字都像是她自律生活的注脚。她撕开蛋白棒包装的动作极为熟练,长期握拍使得她的指节生出了一层薄茧,这是努力与坚持留下的痕迹。三年前,那个在节目里啃着猪蹄,笑着说出 “减肥是女人的终身事业” 的喜剧人,如今正专注地用运动手环监测着心率,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显示为 132 次 / 分,稳稳处于燃脂心率区间的上限,见证着她此刻身体的活力与改变。
减重百斤的隐秘战场:身体与意志的双重锤炼
2022 年深秋,北京的寒意已经悄然袭来。贾玲在自家客厅中,对着全身镜沉默了足足十分钟。镜子里的人,穿着 2XL 码的家居服,身形显得格外臃肿,体重秤上那刺眼的 108.5 公斤数字,像一把沉重的枷锁,压得她有些喘不过气。这个数字带来的影响,不仅仅是生活中的不便,在录制《你好,李焕英》续集时,她甚至不得不定制特制的拍摄座椅,才能勉强适应自己的身材。而改变的契机,出现在某个深夜。睡梦中的她,突然因呼吸暂停而惊醒,黑暗中,她摸索着枕边的血氧仪,当看到显示数值低于 90 时,她的心中涌起一阵前所未有的恐慌。不久后,家庭医生拿着体检报告,表情严肃地用 “肥胖症”“脂肪肝”“高血压前期” 这三个词,给她的健康状况敲响了沉重的警钟。
最初制定健身计划时,过程充满了戏剧性。她在朝阳区的某家健身房,特意包下了私教区,决心开启自己的蜕变之旅。然而,第一天的训练就状况百出,做标准俯卧撑对当时的她来说,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她一次次尝试,又一次次趴在瑜伽垫上,最后甚至忍不住笑场。教练李哲至今都清晰地记得那个场景:“她当时喘着气,半开玩笑地说‘我这肚子比怀孕还显怀’,可即便如此,笑完之后,她还是咬着牙,努力撑着做了三个跪姿俯卧撑。” 为了克服内心对自己身材的逃避心理,贾玲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,她让助理把自己所有的宽松服装全部换成 M 码的运动衣,她要用这种近乎 “残忍” 的方式,逼着自己直面身上的赘肉,正视自己的身材问题。
饮食控制,对于热爱美食的贾玲来说,无疑是整个减肥过程中最痛苦的一环。她把母亲做的梅菜扣肉照片设成手机壁纸,每次看着那诱人的图片,再咬一口嘴里寡淡的鸡胸肉,她笑着调侃自己这是在使用 “望肉止饿法”。凌晨五点的北京东四环,常常能看到一个戴着鸭舌帽的身影在慢跑,那就是贾玲。她在朋友圈记录过一次零下五度的晨跑经历:“呼出的白气在睫毛上结霜,耳机里放着《卡路里》,感觉自己像台冒着热气的蒸汽机。” 这种近乎苦行僧般的自律背后,是她对健康极度的渴望,对改变自己的坚定决心。2023 年春节的家庭聚会,面对满桌的美食诱惑,她坚守住了自己的底线,拒绝了所有油炸食品,还用魔芋丝代替了传统的年糕。侄女好奇地睁大眼睛问:“姑姑怎么不吃肉了?” 她轻轻摸着孩子的头,温柔地回答:“姑姑要把身体变成能装下更多梦想的容器。”
当体重降至 75 公斤时,贾玲遭遇了减肥路上的 “拦路虎”—— 平台期。无论她怎么努力,体重都不再下降,这让她陷入了短暂的迷茫与焦虑。在教练的建议下,她决定加入游泳训练,从此,每周三次,她都会准时出现在国家奥体中心游泳馆。也就是在这个时候,她与汪顺相识。汪顺回忆起最初见到贾玲游泳的场景:“第一次看她游 25 米就呛水,那手忙脚乱的样子,让人忍俊不禁。可谁能想到,现在的她能连续游 1000 米蝶泳,进步简直神速。” 泳池边的休息椅上,常常放着她的剧本和营养手册,助理无奈又敬佩地说:“她真的把碎片化时间利用到了极致,就连敷面膜的时间,都要用来做拉伸,一刻都不肯闲着。” 这份坚持,在 2024 年终于迎来了丰硕的成果。体检报告上,各项指标恢复正常,曾经困扰她的脂肪肝消失不见,体脂率也从 38% 降至 22%,这一张张报告,是她努力与汗水的最好见证。
公众视野下的身体政治:突破认知的重重藩篱
贾玲的瘦身,如同在平静湖面投入的一颗巨石,引发了一场关于 “女性身体自主权” 的热烈公共讨论。在微博超话里,“贾玲瘦了不好笑” 的话题阅读量迅速突破 5 亿,网友们各抒己见,讨论得热火朝天。有网友留言道:“我们喜欢的是那个接地气的胖姑娘,现在变得太精致了,反而感觉有了距离感。” 这样的观点,像一根尖锐的刺,深深刺痛了贾玲的心。她在《人物》专访中,首次正面回应这个争议:“当人们把我的体重和喜剧天赋划等号时,这其实是对女性的一种物化。我从来都不是靠体重来博眼球、做喜剧,我希望大家看到的,是我作为一个喜剧人真正的才华与努力。”
这种争议,在 2025 年贾玲代言某品牌时达到了顶峰。广告片里,她身着修身连衣裙,完美地展示出自己的腰线,整个人散发出一种自信而迷人的魅力。然而,弹幕区却瞬间陷入了分裂。“这还是我认识的贾玲吗”“姐姐美到发光” 这样的赞美声,与 “消费肥胖记忆”“背叛喜剧初心” 的指责声激烈交锋,两种声音此起彼伏,仿佛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。社会学家李玫瑾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:“公众对贾玲的认知,长久以来停留在‘搞笑胖子’的刻板印象中,这种认知惯性的本质,是对女性多元价值的否定。女性不应该被单一的形象所定义,她们拥有无限的可能,贾玲的改变,恰恰是对这种刻板认知的挑战。”
更值得关注的是,行业内部对贾玲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转变。某影视公司制片人透露,在贾玲瘦身后,她接到的剧本类型明显拓宽了许多。“以前找她的,基本都是妈妈类、闺蜜类的角色,形象比较单一。但现在,都市女性、甚至动作片的邀约都纷至沓来。” 然而,贾玲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,她主动拒绝了这类角色。“我不想让外形定义我的戏路,导演才是我现在最想专注发展的主业。” 这种坚持,在她筹备新电影《热辣滚烫》时体现得淋漓尽致。在选角过程中,她特意选用素人演员来饰演不同体重阶段的女主角,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,深入探讨体重背后所蕴含的生命状态,而不是像一些影视作品那样,仅仅是贩卖身材焦虑,博人眼球。
健身给贾玲带来的改变,不仅仅体现在外表上。她的团队成员明显感觉到,现在的贾玲在开会时,思路更加清晰,决策效率也大幅提升,几乎比以前快了一倍。助理小张翻出日程表,感慨地说:“2025 年上半年,她往返北京、杭州、深圳三地,完成了电影前期筹备、两个广告拍摄和一档纪录片客串。要是放在以前,光是跨城飞行,就能把她累到吸氧,根本无法承担如此高强度的工作。”
跨界联结的生命场域:喜剧人与奥运冠军的奇妙碰撞
贾玲与汪顺的友谊,始于 2024 年杭州亚运会的一次公益活动。当时,贾玲作为嘉宾参与 “冠军讲堂”,在现场,她看到汪顺在泳池中训练,为了纠正一个转身动作,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上百次。那专注的神情、执着的态度,让贾玲深受触动。“那种对细节的苛求,让我想起自己拍电影时的状态,每一个镜头、每一句台词,都要做到尽善尽美。” 她在自传体随笔《轻装上阵》中,深情地回忆起这段经历。从那之后,两人便经常相约一起健身,在运动场上互相鼓励、共同进步。汪顺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,耐心地教贾玲游泳换气的技巧,而贾玲则把喜剧创作中的 “三翻四抖” 理论分享给奥运冠军,希望能为他枯燥的训练生活增添一些乐趣。
网球场成为了他们友谊的又一个见证地。贾玲的网球教练透露,她对网球训练的投入程度令人钦佩,每周保持 5 次训练,每次 2 小时,风雨无阻。经过长时间的努力,她正手击球的转速能达到每分钟 180 转,这个数据已经超过了业余爱好者的平均水平。她的这份投入,就连汪顺都感到惊讶不已。“有次训练时,突然发布了暴雨预警,大家都准备撤离,可她非要打完最后一组截击才肯走。结果最后浑身湿透,还满脸笑容地说‘这才叫酣畅淋漓’。” 两人在训练中的互动充满了反差萌,奥运冠军一本正经地讲解运动科学知识时,喜剧人贾玲总能巧妙地用段子化解训练带来的疲惫。“汪顺说我跑步像企鹅,我就回他‘你游泳像大白鲨,都是顶尖选手’,每次这么一调侃,训练的压力一下子就减轻了不少。” 贾玲笑着回忆道。
这种跨界联结,产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。贾玲把汪顺的训练故事巧妙地融入到新电影剧本中,设计了一个 “冠军背后的凡人时刻” 的桥段,让观众看到冠军光环背后,那些不为人知的努力与坚持。而汪顺也在贾玲的建议下,大胆尝试用喜剧方式录制训练 vlog。“第一次说脱口秀的时候,差点把自己笑倒在泳池边,不过这种全新的尝试真的很有趣。” 汪顺笑着说。两人共同发起的 “健康生活挑战” 在抖音上爆火,播放量突破 10 亿,成功带动了全民健身的热潮。某运动品牌的数据显示,2025 年第二季度,女性运动装备销量同比增长 63%,其中 30 - 45 岁年龄段的增幅最为显著,这其中,贾玲和汪顺的影响力功不可没。
行业生态的多米诺效应:个体引领下的群体变革
贾玲的蜕变,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,在娱乐圈激起了层层涟漪,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某经纪公司 CEO 透露,自 2024 年起,艺人签约合同中新增了 “体脂率条款”,对艺人的身材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,违约罚款最高可达千万。这种变化,不仅仅局限于演员群体,脱口秀演员李雪琴在贾玲的影响下,也开始积极投身健身。“一开始并不是为了上镜好看,而是在坚持一段时间后,发现运动能让我在创作时更加专注,思路也更开阔。” 李雪琴分享道。相关数据显示,2025 年,北京、上海等城市的明星私教课时费上涨了 40%,某连锁健身房推出的 “贾玲同款套餐” 更是火爆异常,需排队三个月才能预约到,足以见得贾玲的影响力之大。
更深远的影响,体现在行业审美标准的重构上。以往,喜剧女演员往往被固定在某种特定的 “安全体型” 模式中,形象较为单一。但如今,情况发生了显著变化。辣目洋子在新剧《非典型女孩》中,勇敢地挑战健身教练角色,彻底打破了 “胖女孩只能演搞笑配角” 的惯例,向观众展示了胖女孩也能拥有的自信与魅力。马丽在电影《逆行人生》里,为了饰演拳击手角色,提前六个月进行专业训练,从体能到技巧,全方位提升自己,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。这种演员形象的多元化转变,也带动了幕后创作的革新。编剧团队开始更加注重为不同体型的演员设计更立体、更丰富的角色弧光,让每一个角色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价值。
健康管理,逐渐成为艺人职业规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板块。贾玲的营养师团队,如今已经服务着五位一线艺人,他们制定的 “周期性体重管理方案”,因其科学性和有效性,被业内广泛借鉴。“我们不再追求快速减重这种不健康的方式,而是致力于帮助艺人建立可持续的生活方式,从饮食、运动到心理,全方位进行调整。” 营养师王颖解释道。这种科学方法成效显著,使得艺人减重反弹率从 70% 大幅降至 15%。某时尚杂志甚至推出 “健康力” 专题,别出心裁地用体测数据代替传统审美标准,评选 “年度影响力艺人”,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对健康、多元审美的重视与追求。
生命叙事的重新书写:聚光灯外的本真探寻
褪去明星光环的贾玲,回归到生活中,展现出普通人的一面,那些生活细节里,满满的都是烟火气。她被拍到在宜家亲自搬运床头柜,穿着帆布鞋蹲在地上,认真研究组装图纸,那专注的模样,就像每一个为了布置温馨小窝而努力的普通人。装修新房时,她坚持亲力亲为,自己挑选瓷砖颜色,为了比对色差,跑遍了北京东南西北四个建材市场,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。助理笑着说:“她现在最大的爱好,就是逛菜市场,而且每次都能和摊主聊上半小时,就为了挑到最新鲜的西兰花。” 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面,在她的社交媒体上也有充分体现,除了必要的工作宣传,更多的是健身打卡、家常菜分享和读书笔记,让粉丝看到了一个真实、接地气的贾玲。
财务自由,给贾玲带来了更多选择的底气。“说‘钱赚够了’其实是句玩笑话,但现在确实不用为了生计,去接自己不喜欢的工作了。” 她在访谈中坦言。她推掉了三档高价综艺邀约,全身心地专注于电影创作。新剧本《热辣滚烫》聚焦中年女性的自我救赎,故事原型来源于她减肥路上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。“有个出租车司机大姐,每天凌晨四点坚持跑步,她告诉我‘我要在女儿结婚时做最漂亮的妈妈’,那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,特别打动我。” 贾玲感慨地说。
面对 “观众是否会遗忘” 的质疑,贾玲显得格外坦然。她指着办公室墙上的一张照片,那是 2021 年《你好,李焕英》票房破 50 亿时,剧组在片场吃盒饭的场景。“比起被观众记住,我更害怕被标签困住,无法展现真实的自己。” 现在的她,会在周末开车去郊外写生,画本里夹着不同时期的自画像,从圆润的笑脸到如今棱角分明的侧脸,每一幅画都记录着她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蜕变,见证着她一路走来的成长与收获。
当夕阳透过网球场的穹顶,在地面投下渐变色的光斑时,贾玲正收拾着运动包准备离开。她的背影不再被宽松衣物包裹,而是呈现出健康、挺拔的线条感。助理递来保温杯,里面泡着她自创的 “减肥茶”—— 菊花、枸杞加少量山楂。“以前总觉得减肥是跟自己较劲,是一场艰苦的战斗。” 她抿了口茶,笑着说,“现在才明白,这其实是一个给生命松绑的过程,让我能够轻装上阵,去拥抱更多的可能。” 在这条从喜剧舞台到自我重塑的生命叙事之路上,贾玲用坚持、勇气与智慧,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,也激励着无数人勇敢地追求更好的自己。
发布于:江西省